共建共享,示范引领:学院及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实力亮相第四届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凯发app平台
共建共享,示范引领:学院及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实力亮相第四届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
作为国内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领域最重要的展览会之一,第四届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于10月26日至28日在苏州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隆重举行。我院与 “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作为协办单位携最新研究成果实力亮相,与众多行业大咖、学界领袖以及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齐聚一堂,感受文化古韵,领略艺术魅力,共赴一场奇妙之旅。
吴永发院长接受苏州电视台和苏州日报记者采访
透过一块块精心设计的展板和一个个引人瞩目的成果,悉数多年来在中葡文化遗产保护科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联合实验室展现出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科学领域“一带一路”实验室的使命与担当,以及为推动国际社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合作做出的努力。依托中葡文化遗产保护合作,联合实验室致力于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潜力,为各国行业专家搭建交流互鉴、共同研究的平台,共享全球治理经验和良方,推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此次参展,联合实验室不仅打开了对外展现技术硬实力的窗口,也彰显了其强大的软实力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核,这不仅是对人类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的守护与珍视,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坚守和文明智慧的传承,是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重要驱动。
展会同期举行了“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学院牵头组织,由学院副院长、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吴尧主持。来自英国ucl考古研究所、复旦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故宫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的六位特邀专家作主题发言,重点研讨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领域的前沿技术、国际经验以及创新方向,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思路和方案。丰富的议题与专家生动、清晰的讲解和观点呈现,吸引了包括学生、教师、学者、企业家在内的众多听众积极参与。
江苏省设计大师、东南大学教授朱光亚以“城市更新时代里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为题,指出我国文化遗产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并从城市更新的六个领域:文化街区、历史城区、历史名城建成区、公共交通空间、历史题材标志性设施和植物雕塑、建筑灯光无人机分析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可能路径。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杜晓帆聚焦“城乡遗产保护传承知识体系与学科建设初探”议题,解析城乡遗产诞生的背景、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存问题与机遇和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意义,针对科学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和构建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提出思考和建议。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联合实验室主任吴永发就“世界遗产保护视野下苏州古城人居环境的思考”话题与大家进行探讨交流。以传统人居环境为骨架,结合具体古城案例,讲述苏州人居环境的保护与发展,阐释苏州古城人居环境的营造智慧。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特聘教授paolo vincenzo genovese在题为“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历史遗产地可持续振兴的生态村战略和厕所革命”的演讲中提出,技术并不能完全保护环境,原因可能在于当今技术层面难以达到解决问题的高度,也可能在于当地人民没有能力运用相应技术,因此,历史文物保护应注重采用多尺度方法。随后,进一步提出“自给自足”概念,指出中国历史遗产保护策略需结合当地gdp进行综合考量,以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北京故宫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工程师王玉珂由四大名楼的重建引出其主题“古代建筑遗址复原的几个问题”,进一步剖析了复原古代建筑遗址的实施手段、作用意义、评估以及展示方式,并围绕建筑遗址复原的国内外法规与准则展开详细介绍。
英国ucl考古研究所丝绸之路考古荣休教授tim williams以视频形式发表题为“中亚考古文献:被遗忘的过去还是光明的未来?”的演讲,提出以“创建数字遗产库存”为中心,结合前苏联——国家纪念碑护照和新疆——国家和地区纪念性文献的资料收集两个案例,探讨考古文献的保存、使用、开发和传播等课题。
通过此次学术会议,在场专家与听众展开了积极对话与思维碰撞,激发了更多人对于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的兴趣和热情。大家深刻地意识到,在当代中国城市更新的热潮中,如何有效协调保护与更新的关系,深度挖掘、合理活化建筑遗产,让历史建筑适应城市发展和演变,为城市注入新活力值得进一步探究。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此次展会不仅是对过去成绩的回顾,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坚定承诺。学院将继续发挥“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家级创新平台优势,拓展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广度和深度,推动深化国际多方科研合作,打造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中葡合作样板,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力量。